多年來,總有一個問題縈繞著我,是先有繪畫後有贊美,還是先有贊美後有繪畫。
在我的印象裏,你越表揚學生,這學生就越爭氣,更加的努力,這就是贊美的力量,在美國生長的孩子,多半是在贊美中成長,在呵護中進步,贊美也是人類進步的表現。記得我小時候,那時正是自然災害的年代,也是我故鄉克拉瑪依艱苦創業的年代,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父親醫院辦公室,那裏是多么的溫暖,父親常常會給我留下他自己那份口糧.......。父親有一種特殊的贊美方式(從一年級開始我就是班長,一直到西安美術學院) 父親把我每年每學期的獎狀都放在他的床墊下,只要有客人來到我家,他就會鄭重地掀起床墊,獎狀都齊刷刷的展現在大家面前,又是三好學生,又是優秀幹部,又是優秀中隊長,在他的眼裏,我就是他的驕傲(以致於我姐姐說父親是重男輕女),而我在父親的這種鼓勵下變得更加勤奮,常常告誡自己不能讓父親失望。
一位我很喜歡的畫家,文藝複興的巨匠之一拉斐爾(Raffaello Sanzio,1483年4月6日-1520年4月6日),他那充滿對生命的贊美,充滿激情的線條,充滿贊美的溫暖色彩,在他那幅舉世聞名的肖像畫<<大公爵的聖母>>一畫中,那聖母慈祥美麗的面孔,使人難忘,他那年37歲,已完成近千幅作品.有一位公爵,曾出高價將拉斐爾的一幅作品買下,他對這張畫已到了需要隨時看見的地步,為此公爵把這張畫放在他乘坐的馬車裏,無論他走到哪裏都能看得見,也就是那一年,拉斐爾永遠離開了他心愛的畫筆和畫作,他永遠靜靜的躺在他的畫前,面帶微笑去了天家。
如果說拉斐爾用情感,流動的線條,整體的將聖母和聖嬰從畫中脫出而呈現在你的面前,當你用贊美的目光和聖母的眼光相遇的時候,你會體會到,贊美的深層含義,這也是拉斐爾的本意。
拉斐爾<<聖母與聖子>> 拉斐爾《神聖家庭》
(Madonna dell Granduca 1905) (the holy family of francis)
另一位印象派畫家,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大畫家莫奈(Claude Monet 14 November 1840 – 5 December 1926)他用色彩來贊美這個世界,就好像我們在這之前沒見過這個世界,有一天,我去看了在美國布魯克林他的畫展,我震驚了,這是最全面的看莫奈畫展原作的一次。
莫奈睡蓮系列(Water Lilies)
時光飛逝,三百年後,莫奈也在前輩大師拉斐爾的作品前徘徊,他在思索,猶如我們今天的畫家在莫奈的畫前思索,莫奈成功了,他用色彩的冷暖表達明暗,如果說拉斐爾的畫是一個燦爛發光的整體表達,那莫奈的畫就是一個猶如灑滿鑽石而閃閃發光的平面,拉斐爾用優雅的線條完成了贊美,而莫奈則是用震撼斑駁的色塊來完成對大自然的贊美。
時光飛逝,2015年,美國國會大賽,三位美國高中生也是紐澤西美術學院--普林斯頓教育學院的學生,用他們對生命的贊美(繪畫作品)獲得美國國會美術大賽大獎。6月22號,前往國會大廈領獎和出席開幕式(展出一年),我們再一次從孩子們的畫作中前領略到前輩大師傳承的力量,繪畫的整體力量,色彩的力量。孩子們對理想的追求和向往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,評委們為之震撼(老師及來自全美各藝術博物館的評委也為孩子們感到驕傲),無論獲獎與否,每個孩子的成長和收獲都如同小鳥飛躍了太平洋,我們為每一位孩子祝福。
此時我想起了一位朋友告訴我的一個智慧故事,當大鳥們試圖穿越太平洋時,他們都失敗了,但後來有一只聰明快樂的小鳥卻成功了,說到這裏,朋友停止了講述,並且神秘的告訴我,"等到你文章寫到第五集時我告訴你", 此時我也只能遺憾的說,等下一集,我會告訴答案,你們也猜猜看。